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万玲

时间:2024-07-02 13:07:0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3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是经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案》第2条修正的刑法第168条增加规定的新罪名。
根据《追诉标准》第13条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这里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行为直接导致的国家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实践中,这些损失主要表现为因行为人的行为而使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蒙受的经济损失。
2、致使国有公司、企业停产或者破产的。这种情形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严重妨害有关公司、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工作秩序,导致有关公司、企业生产、经营和工作运转产生困难,并造成停产或者破产的严重后果。
这里的“停产”是指对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虽然致使公司、企业停产,但涉及范围小、时间短、影响不大、或者由于措施得力而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属于追诉的范围。
3、造成恶劣影响的。这里考虑到实践中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的失职行为复杂多样,恐难列举穷尽而加的一个兜底条款,主要是指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影响工资发放、造成职工闹事、集体上访等事端的严重后果的情形。
实践中办理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犯罪案件,应重点考察行为人客观方面的表现。根据刑法的规定,要求本罪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对工作不认真负责,马马虎虎,草率行事,公然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者放弃履行职责的行为。
“破产”,是指因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行为而导致公司、企业资不抵债宣告倒闭。
“严重损失”,是指因行为人的行为给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既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公司、事业单位的声誉、商品,和服务信誉等直接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既包括造成单位严重亏损的损失情况,也包括虽然未造成总体亏损但使单位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
“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既包括使国家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的情况,也包括是国家形象、政府声誉受到损害等情况。具体标准为《追诉标准》所列举的各种情形。

湖北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已经1998年7月2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发布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省营业性演出的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湖北省文化市场管理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境内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实施对营业性演出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以及演员个人,方可从事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营业性演出是指演出的表演者或组织者以获取款、物或广告效益为目的的演出活动,包括以下方式:
(一)售票或包场的;
(二)支付演出单位或个人演出费的;
(三)以演出为媒介进行广告宣传的;
(四)有赞助或捐助的;
(五)以演出吸引顾客和观众,为其他经营活动服务的;
(六)以其他经营方式组织演出的。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演出的范围包括音乐、戏剧、舞蹈、杂技、魔术、马戏、曲艺、木偶、皮影、朗诵、服饰、民间文艺等以欣赏为目的的文化艺术的现场表演活动。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营业性演出单位是指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
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是指具备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从事各类现场文艺表演活动的经营单位。
营业性演出场所是指具备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条件,为营业性演出活动提供场地和相关服务的经营单位。
演出经纪机构是指具备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条件,从事演出活动的策划、组织、联络、制作、营销、代理等服务的经营单位。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演员个人是指:
(一)从事演出但无固定工作单位的个体演员;
(二)文艺表演团体和专业艺术院校(系)中临时以个人身份参加本单位以外演出活动的演职员(以下简称在职演员);
(三)除(一)、(二)项外,其他单位人员兼职参加营业性演出的业余演员。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营业性组台演出是指除文艺表演团体的独立演出或者联合演出之外临时组合的营业性演出。
第八条 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营业性演出工作,对营业性演出实行分级管理。县以上公安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与营业性演出活动有关的事项。

第二章 申请审批
第九条 省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依据国家的总体规划,确定本省内演出单位的总量、布局和结构。
第十条 设立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单位的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5名以上具备表演技能的演职人员;
(三)有固定的地址和与演出需要相适应的器材设备;
(四)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第十一条 设立营业性演出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单位的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适合演出的建筑物、必要的器材设备和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管理人员;
(三)安全设施、卫生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四)有必要的资金。
第十二条 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单位的名称、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业务主管部门;
(三)有5名以上具备相应业务水平的从业人员;
(四)有固定的地址和业务范围;
(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注册资金。
第十三条 营业性演出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经依法核准登记后,取得法人资格,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演员个人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满16周岁(杂技演员可放宽至14周岁);
(二)具有一定的业务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
(三)业余及个体演员经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考核合格。
第十五条 省直部门及所属单位、省属社会团体、驻鄂部队、省管大专院校、中央在鄂单位等设立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或演出经纪机构,应当向省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的,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地区(含省辖市、州,下同)、县所属单位设立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或演出场所,应当向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的,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地区、县所属单位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应当向地区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报省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经审核批准的,由省文化行政部门发给《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第十六条 经批准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应当持证向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但是,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设立的文艺表演团体除外。
经批准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演出场所,应当持证报公安机关进行安全性审批和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卫生许可证》,并持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在该演出场所内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
第十七条 歌舞娱乐场所或其他综合性企业申请兼营演出业务的,应按有关规定申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演出业务。
第十八条 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设立营业性演出单位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十九条 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变更名称、住所、主要负责人或者法定代表人,演出经纪机构变更业务范围,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 艺术表演团体的在职人员或者专业艺术院校师生参加本单位以外的营业性演出的,应当经所在单位批准,向所在单位的上级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业余演员参加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经所在单位批准,并向单位所在地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考核合格,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个体演员参加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持个人身份证明及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证明,向户籍所在地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考核合格,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营业性演出单位或者演员个人一年内无正当理由未从事演出活动的,由原发证机关注销《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第三章 演出管理
第二十二条 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设立的文艺表演团体进行跨地区营业性演出的,凭《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联系演出。接待其演出的演出场所或演出经纪机构应当于演出前10日将演出节目和演出广告稿报发证的文化行政部门审查。
第二十三条 除前条外,其他文艺表演团体在省内进行跨地区营业性巡回演出,应持所在地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的演出介绍信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到演出地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赴外省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应持所在地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的演出介绍信和
《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报省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出省演出证明。
沿省界的县与省外毗连县所属文艺表演团体间的往来演出,由相关县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分别报省、地区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除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设立的文艺表演团体外,省外其他文艺表演团体来本省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应持所在地省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的演出证明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报省文化行政部门同意后,到演出地地区文化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第二十五条 举办营业性组台演出,应当由演出经纪机构承办。
演出经纪机构申办组台演出,应当在演出日期前20日向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提供以下文件材料:
(一)演出申请书;
(二)演出合同意向书;
(三)演出节目内容材料;
(四)文艺表演团体、演员个人的演出证。
第二十六条 演出经纪机构主办、承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办理与演出有关的各项报批手续;
(二)安排节目内容;
(三)确定演出票价并负责演出活动的收支结算;
(四)支付演职员演出费、场租费;
(五)依法缴纳或代扣代缴有关税费。
其中涉外演出经纪机构承办涉外演出时,应当负责统一办理入出境手续、支付引进或派出团体或个人的演出费、巡回演出的全程联络以及节目安排。
第二十七条 本省演出经纪机构在省内组织、邀请本省文艺表演人员进行营业性组台演出,应持所在地地区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的演出介绍信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及有关文件材料,到演出地地区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本省演出经纪机构组织、邀请有省外文艺表演人员参加的营业性组台演出,应持所在地地区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及有关文件材料,报省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本省演出经纪机构赴外省举办营业性组台演出活动,应持所在地地区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的演出介绍信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及有关文件材料,报省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出省演出证明。
第二十八条 省外演出经纪机构组台来本省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应持所在地省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及有关文件材料,报省文化行政部门批准,方可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第二十九条 演员个人由演出活动审批部门核准审批后,可以参加由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或者演出经纪机构举办的营业性演出活动,但不得自行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
业余及个体演员参加营业性演出的,由邀请其演出的演出经纪机构或演出场所报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审批,并在《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上盖章。按合同约定在固定场所连续演出一段时间的,按一次演出活动办理。
在职演员参加其他单位举办的任何演出,应当征得所在单位同意;若属营业性演出的,应当持《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经所在单位审批盖章后,由邀请其演出的演出经纪机构或演出场所报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举办全国性的营业性演出活动或者举办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的营业性演出活动,应经省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 邀请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台湾地区及外国文艺表演团体或者个人来本省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应当由承担涉外演出业务的演出经纪机构承办。承办单位应当在演出前45日向省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文件材料,经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经批准,方可签订正式合同,并持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省文化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第三十二条 申办涉外营业性演出的,应当向省文化行政部门提供以下文件材料:
(一)演出申请书;
(二)中文和外文两种文本的演出合同意向书;
(三)演出节目内容材料和节目录像带;
(四)外方文艺表演团体及演职人员名单、艺术水平和资信情况证明。
申请跨省举办营业性演出的,申报前还应当提供演出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同意函。
第三十三条 本省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员个人出境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省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四条 专业艺术院校经批准邀请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和台湾地区及外国的艺术专业人员到本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临时需要进行营业性演出的,应当委托承担涉外演出业务的演出经纪机构承办,并按规定程序报省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和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审批,获得批准
的,到省文化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第三十五条 在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在本省范围内演出,一年内从事营业性演出时间累计不超过3个月的,不得发给《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但其演出活动应当报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营业性演出时间一年内累计超过3个月或到外省演出的,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 在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企事业单位、学校、机关等单位所属的群众性业余文艺表演团体不得举办营业性演出。艺术水平达到一定要求且确需在所在地临时举办营业性演出的,应当报所在地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七条 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或者演出经纪机构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与演出场所签订演出合同;参加组台演出的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员个人应当与演出经纪机构签订演出合同;在职演员被邀请参加营业性演出及拍摄电影、电视节目的,邀请单位应当与其所在单位签订演出合同
。演出合同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演出活动名称;
(二)参加演出的文艺表演团体及主要演员;
(三)演出节目内容;
(四)演出日期、地点、场所和场次;
(五)演出票价及售票方式;
(六)价款或酬金及支付方式;
(七)演出收支结算方式;
(八)演职员食宿、交通安排和各种附带费用;
(九)违约责任;
(十)合同发生争议时的解决方式;
(十一)双方商定的其他事项;
(十二)合同签订日期和地点,当事人签字或加盖公章。
涉外演出合同还应当包括合同当事人的国籍、住所、使用文字及其效力等内容。
第三十八条 组织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活动,主办单位必须持上级主管部门和县以上民政部门的批准文件,按本办法规定报同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募捐义演的演出收入除必要的成本开支外,必须全部交付受捐单位,主办单位和演(职)员不得从中提取报酬;募捐义演结束后10日内,主办单位应当将演出收支结算报审批机关备案。演出财务收支情况必须接受审计监督。
前款所称募捐义演的演出收入,包括门票、捐赠款物和广告赞助收入;必要的成本开支是指演职员食、宿、交通费用,演出所需舞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舞台美术布景、场地等的租用费以及宣传费用等。
第三十九条 歌舞娱乐场所等营业性演出场所邀请省外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员个人进行营业性演出的,应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九条规定,报省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在宾馆、饭店、商场、餐饮场所以及其他非营业性演出场所临时从事演出的,应报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审批。
在街头、广场等室外公共场所进行营业性演出活动,除按前款规定报当地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审批外,同时还须经所在地公安、城管等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十条 举办大型演出(包括庆典、纪念性演出等)活动,主办单位应在举办前10天报当地县以上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勘查现场,制定保卫方案,核定、落实必要的治安保卫力量。
第四十一条 需要经过审批的演出活动,应在办理完审批手续后方可进行新闻宣传、出售门票。
第四十二条 营业性演出的票价和营业性演出场所的场租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演员的演出收入应当依法纳税。

第四章 罚 则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国家法律法规已有相关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邀请未事先征得所在单位同意的在职演员或未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演员个人参加营业性演出及拍摄电影、电视节目的,由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对组织者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演出或补办手续,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演员
个人给予警告,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审批在歌舞娱乐场所及宾馆等其他场所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由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演出活动或补办手续,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演出,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国家工商、税务、卫生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八条 县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对违反本办法的营业性演出单位和演员个人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将处罚决定记录在《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上并加盖公章,同时将处罚决定通知发证机关。
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条 文化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演出市场管理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侵犯文艺表演团体或者演员个人、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的合法权益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参与、包庇违法演出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
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省过去有关营业性演出的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1998年7月8日

深圳市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

广东省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


深圳市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使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公司员工以产权为纽带与其他所有者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员工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关切度和管理的参与度,形成企
业内部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内部员工持股是指公司内部员工个人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份,并委托公司工会持股会进行集中管理的一种新型的公有制产权组织形式。
第三条 内部员工股不转让、不继承。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深圳市依法设立或改组的国有控股、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条 实行内部员工持股的公司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公司内部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 股份和持股比例
第六条 经公司股东会或产权单位同意,内部员工股份原则上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设置,个别企业也可通过产权转让方式设置。
第七条 根据国家“抓大放小”、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方针,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内部员工持股:
(一)邮电,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享有特许经营权及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实施内部员工持股;
(二)能源、机场、港口等公共设施及重要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内部员工持股须经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批准;
(三)其他企业由股东会或产权单位遵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根据本公司规模、经营状况和员工实际购买能力,自行确定内部员工股总额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在确定比例时可参照以下原则:
公司总股本在5000万元至2亿元左右,员工持股比例占公司总股本的35%左右;
公司总股本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员工持股比例占公司总股本的35%-50%左右;
公司总股本在1000万元以下,员工持股比例可占公司总股本的5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和商贸企业,经公司股东会或产权单位同意,员工持股比例可以再适当放宽。

第三章 股份分配和认购程序
第八条 在本公司工作的员工持股资格由各公司自行民主决定。非公司员工不得以任何方式参加内部员工持股。
第九条 员工认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二)坚持自愿出资的原则;
(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十条 公司应依据员工个人的岗位、职称、学历、工龄和贡献等因素,通过评分的办法确定员工认购的股份数额,具体评分办法由各公司自行确定。
第十一条 公司应制订员工股份认购方案,经持股员工集体讨论,并经公司股东会或产权单位同意后执行。
第十二条 员工购股程序:
(一)员工向工会提出购股申请;
(二)工会审查员工持股资格;
(三)根据员工股份认购方案确定个人持股额度;
(四)公告员工持股额度;
(五)办理购股手续;
(六)员工向工会缴付购股资金,工会向员工出具“员工股权证明书”;
(七)公司应妥善保管员工持股名册并上报审批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董事长、经理持股额与一般员工持股额应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为员工平均持股额的5倍--10倍。
第十四条 公司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度提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和技术骨干的持股额度。

第四章 资金来源
第十五条 员工购股的资金来源由个人出资,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个人以现金出资购股;
(二)由公司非员工股东担保,向银行或资产经营公司贷(借)款购股;
(三)可将公司公益金划为专项资金借给员工购股,借款利率由公司股东会或产权单位参照银行贷款利率自行决定。
第十六条 为支持企业员工持股的试点工作,由市各资产经营公司分别设立公司内部员工持股专项基金,用于属下公司内部员工购股的借款,具体管理办法由资产经营公司制定。
第十七条 高新技术企业可将科技成果作价折股分配给有贡献的经营者和技术骨干,但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市科技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将过去三至五年实施转化成功的科技成果所形成利润的20%折股进行分配;
(三)科技成果折股分配方案需经股东会或产权单位同意后执行。
第十八条 科技人员的个人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已在公司折价入股,则不再享有前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 内部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中,在改制时员工的现金投入不得低于应认购额的60%;贷(借)款的认购额不得高于应认购额的40%。

第五章 资产评估
第二十条 实施内部员工持股的企业,在改制时由产权部门或公司股东委托具有国有资产评估资格,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
第二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须经资产经营公司或公司股东会确认。

第六章 预留股份
第二十二条 公司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员工持股总额中,可设置部分预留股份,以备具备资格的新增员工认购。
第二十三条 预留股份由员工持股会筹借资金一次性购入,并负责管理和运作。
第二十四条 员工持股会偿还筹借资金本息的主要途径:
(一)预留股份每年所得红利;
(二)新增员工认购股份缴纳的股金;
第二十五条 新增员工认购股份按本规定有关条款确定,股价按上年末公司每股帐面净资产值计算。
第二十六条 当员工脱离公司,不再继续持有内部员工股,其所持股份由员工持股会回购,转作预留股份。
脱离公司是指调离、离退休、自动离职、停薪留职、被辞退或解聘、被开除或死亡等情形。
第二十七条 员工股份的回购
(一)员工脱离公司,其股份由员工持股会回购,转作预留股份。员工持股会应退还个人股款,股价按公司上年末每股帐面净资产值计算;
(二)员工死亡时,由员工持股会按上年末每股帐面净资产值回购该员工所持股份,转作预留股份,股款交还其合法继承人。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股份的回购
(一)经营者股份的回购须经产权单位或股东会同意;
(二)经营者离开本公司,经离任审计后,由员工持股会按审计后的每股帐面净资产值回购股份,转作预留股份,股款退还本人。
第二十九条 技术人员享受科技成果折股的股份回购
(一)科技人员所持科技成果折股的股份不满三年而脱离公司,由员工持股会回购股份,转作预留股份,可酌情将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股金支付给本人;
(二)科技人员所持科技成果折股的股份满三年以上而脱离公司,其股份由员工持股会按上年末每股帐面净资产值回购,股金支付给本人。

第七章 管理机构
第三十条 实施内部员工持股的公司,应由持股员工选举产生员工持股会。员工持股会是负责员工股的集中托管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
第三十一条 员工持股会以工会社团法人的名义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并作为公司的股东之一。
第三十二条 员工持股会应本着精干、高效和以兼职为主的原则设置。其成员应由具有企业管理和股权管理经验的持股员工担任。
第三十三条 经持股员工选举产生的员工股东代表,依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入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代表持股员工权益,行使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职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十四条 代表持股员工的董事和监事,在参与公司决策中,应充分表达持股员工的意见,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员工持股会的基本职责
(一)负责召开和主持员工股东会议;
(二)负责员工股权日常管理工作和收集、整理员工意见;
(三)定期向持股员工报告员工持股会工作情况;
(四)管理员工持股会备用金;
(五)其他职责。
第三十六条 对员工人数少、注册资本小的公司,经批准,持股员工可以自然人股东身份注册登记,不再设员工持股会。

第八章 备用金
第三十七条 备用金是指员工持股会用于购买内部员工预留股份和回购脱离公司的员工所持股份的专项周转资金。
第三十八条 备用金的来源
(一)以员工持股会名义贷(借)入的资金;
(二)新增员工认购股份所交纳的资金;
(三)内部员工预留股份每年所分红利。
第三十九条 备用金的用途
(一)购买预留股份;
(二)回购脱离公司员工所持股份;
(三)归还员工持股会用于购买预留股份的贷(借)款的本息。
第四十条 备用金必须专款专用,由公司财务部门设立专门帐户和负责核算。资金的日常支出由员工持股会负责人审批,重大支出经持股员工讨论决定,并每年向持股员工公布收支情况。

第九章 红利分配
第四十一条 实行内部员工持股的公司应依照《公司法》进行利润分配,不得损害国有产权或其他股东利益,持股员工依法享受公司的红利分配。
第四十二条 持股员工应将所分的红利,按借款合同的规定归还借款本息,红利分配不足偿还当年借款本息部分,逐步从员工工资或奖金中扣还。
第四十三条 预留股份红利用于归还贷(借)款本息,贷(借)款还清后,转作备用金。
第四十四条 经营困难企业实行员工持股,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员工股的分红可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

第十章 审批程序
第四十五条 拟实行内部员工持股的公司,由工会向公司董事会或产权单位提出员工持股建议。
第四十六条 公司董事会应对工会提出的建议作出决议,正式向公司股东会或产权单位提出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报告。
第四十七条 公司股东会或产权单位同意实行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的决议或意见后,由公司按以下途径报批:
(一)市属全资、控股企业由所属资产经营公司审批,并报市体改办备案;
(二)区属全资、控股企业由各区政府或区资产经营公司审批;
(三)其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由市体改办审批。
第四十八条 公司接到申请批复文件后,即开展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市体改办要抓好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的指导、培训和协调工作。
第四十九条 公司将员工持股实施方案、资产评估报告等有关材料按本规定第四十七条的途径上报审批。
第五十条 公司接到实施方案批复后,到工商局注册登记。

第十一章 其 他
第五十一条 资产经营公司、集团公司总部员工不得以个人名义或工会名义向属下实施内部员工持股的试点企业参股。
第五十二条 内部员工持股试点工作应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相结合,试点工作主要在集团公司所属二级企业中推行。
第五十三条 对亏损严重的国有小型企业实施内部员工持股,鼓励员工按评估后的净资产值全额收购企业,若员工收购企业资金有困难,可与企业产权单位协商,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实施内部员工持股。
第五十四条 实施员工持股公司的产权单位和控股公司要依法尊重实施内部员工持股公司的法人财产权。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实施内部员工持股的公司若违反本规定,取消试点资格,并追究其主要负责人责任。
第五十六条 未经批准的国有企业,不得实施内部员工持股制度。
第五十七条 本规定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深企改办〔1994〕23号文《关于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的若干规定》(试行)终止执行。



1997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