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防治“非典” 须用“重典”/周毓

时间:2024-05-11 00:20:5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3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防治“非典” 须用“重典”

周毓


我们依靠什么防治“非典”?靠科学,靠群众,同时我们更要靠法律。2003年4月8日卫生部依《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把非典型肺炎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为我们防治“非典”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面对“非典”这种新的传染病,一旦失控,将对整个社会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在这个非常时期,防治“非典”,必须使用“重典”,也就是要突出我国《刑法》的保障功能,大力打击在“非典”防治过程中的犯罪行为,为这场必须取胜的战争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下面就从刑法的角度,分析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从而阐释依法防疫、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一、政府有关主管人员
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政府负有领导、组织和实施的重任,其有关主管人员必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投入防治工作,若有严重不负责任,不采取或不正确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或者采用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等渎职行为,造成“非典”传播或流行,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涉嫌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刑法》第三百九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非典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若故意不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和公布疫情,导致非典型肺炎传播和流行的,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应以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若因严重不负责任,导致非典型肺炎传播或流行,情节严重的,将涉嫌“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刑法》第四百零九条规定:“从事传染病防治的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特别严重的”,将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需要说明的是,传染病防治失职罪是一种特殊的玩忽职守罪,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之原则,不再以普通法规定的玩忽职守罪论处。但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只规定了“情节严重的”情形,而没有规定“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故对出现“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仍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医疗保健、卫生防疫人员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不及时报告疫情,隐瞒谎报疫情;拒绝接受“非典”患者;不听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违反法定义务造成非典型肺炎传播和流行的,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应以滥用职权罪或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为事业单位,本不属于渎职罪的主体要求,但根据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人员依《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享有一定的行政职权,也就是行政法学中的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根据该立法解释的规定,所有的行政主体都纳入了渎职罪的主体范畴。因此对医疗保健、卫生防疫人员的渎职行为依此类罪追究刑事责任。
四、非典型肺炎病人
“非典”病人应当配合有关组织采取的隔离治疗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可对其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其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隔离的,可能涉嫌“妨害公务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若明知自己患有这种严重传染病却擅自脱离隔离,乃至引起不特定多数人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还可能涉嫌构成《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另外,拒绝“隔离”还可能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刑法》第三百三十条第一款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有传播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中情形之一就是“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本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对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必须说明的是,构成本罪的客观要件要求“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卫生部虽已将“非典”列入法定传染病的范畴,但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卫生部只有权确定乙、丙类传染病,国务院才有权确定甲类传染病,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尚不能以此罪来追究上述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韩国在2003年4月26日修改《检疫法》把“非典”列入与霍乱、鼠疫相并列的严重传染病范畴。因此,国务院应审时度势,及时将“非典”列入甲类传染病的病种,以提高对该病的刑法防治。
五、其他人员
对于出于各种非法目的,编造传播“非典”的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可以《刑法修正案》(三)第八条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的恐怖信息罪” 追究刑事责任;在乘坐交通工具时或在其他场所,以暴力、威胁方法拒绝检疫,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按《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罪” 追究刑事责任;为牟取非法暴利,利用群众恐慌情绪垄断货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可以《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 追究刑事责任。
防治“非典”我们有法可依,关键是在防治工作中,我们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特别是对在上述防治“非典”过程中出现的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我们决不能心慈手软,要用“重典”,使违反法定义务者,受重惩。

通讯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市委党校
邮编:476000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指委〔1986〕1号文件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指委〔1986〕1号文件的通知
(一九八六年三月五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

  中指委在农村整党工作的部署中指出:“要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村共青团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这一要求引起了各级团组织的高度重视。一些省、区、市团委把在农村整党中加强团的基层建设作为“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意见。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湖南、四川、辽宁、福建、江西等省的党委或整党工作指导小组先后批转了团省委的文件。许多地、县党委也转发了同级团委关于在农村整党中加强团的基层建设的工作安排。

  最近,中指委又转发了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在农村整党中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报告》(中指发[1986]1号文件)。通知中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把农村共青团建设作为整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地、切实地抓好,使农村共青团建设在整党中有一个大的发展和提高。”团中央书记处的报告提出,要“在农村整党中,把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教育,配好团的干部,健全团的组织,壮大团员队伍作为加强共青团建设的基本要求”,并把这一任务作为今、明两年农村团的工作的重点。

  但是,目前这项工作的发展还不平衡。必须指出,正在进行的农村整党,是加强农村团的基层建设的十分有利的时机;与整党工作紧密结合,争取党组织对团的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是把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好,使农村团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各级团的组织要充分把握这个时机,推动团的基层建设。为此,现就进一步贯彻落实中指委[1986]1号文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必须把搞好农村团的基层建设同整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向党委或整党工作指导小组汇报情况,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工作意见,取得支持,争取党委转发在农村整党中加强团的基层建设的文件。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整党试点,取得实际经验;纳入整党过程,同步开展工作;纳入整党验收,保证取得实际效果。

二、今年上半年,农村基层整党主要是在区、乡两级进行。各地要在这段时间里,把配齐配好区、乡两级专职团干部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按照中指委[1986]1号文件的要求,除规模较小的乡以外,所有区、乡都应配备一至二名团的专职干部。要根据区、乡整党的不同进度,对这项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区、乡整党处于准备阶段的,要把选准配齐团的专职干部作为整党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来安排;整党工作正在进行中的,要真正落实好这项工作;整党工作基本结束的,如果尚未配备好团的专职干部,要把这项工作为巩固整党成果的一项措施,提请并协助党委尽快配好。团各省、区、市委要在区、乡两级整党基本结束后,对专职团干部的配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向团中央组织部写出专题报告。

  三、据了解,大部分省、区、市的村级整党将在下半年或今冬明春全面铺开,目前正在进行试点工作。按照中指委文件精神,整党工作的试点应该同时也是在整党中加强团的基层建设的试点。各地团的组织必须十分重视在试点工作中取得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搞好团员发展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实际经验,以利于在村级整党全面铺开时及时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在今年上半年进行村级整党的省份和地、县,试点工作更要抓紧,加强农村团的基层建设必须与整党同步进行。

  四、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对下级团的组织负有指导和督促的责任。要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狠抓工作落实。要把在农村整党中加强团的建设作为抓基层、抓落实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抓手,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分类指导工作,为下级和基层团组织解决具体困难。各团省、区、市委要把握工作全局,及时向团中央反映情况。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1996年5月31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6年6月3日公布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经营者以外的组织和个人,其行为妨碍公平竞争的,也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行业组织可以制定本行业自律性规范,配合监督检查部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四条 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监督检查部门应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和协助查处的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行为,误导他人购买其商品:
(一)擅自对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作相同或近似使用;
(二)擅自对他人的字号、商号、营业设施或活动以及表示他人商品整体形象的标章、文字、图形、代号等标志作相同或近似使用;
(三)使用他人的营业设施进行营业而不标明其真实名称。
经营者不得故意贩运、销售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商品。
擅自对他人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作相同或近似使用,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的,即可认定为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第六条 经营者不得在商品或包装上对商品质量作下列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使用被取消的质量标志和与实际不符的质量标志;
(二)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检验合格证明、许可证号、准产证号或者监制单位标志;
(三)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商名称、姓名或地址、产品标准编号、商品的加工地、制造地或者生产地(包括农副产品的生长地或养殖地);
(四)虚假表述商品的规格、等级、性能、用途、数量、制作成份及其含量;
(五)虚假或模糊标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有效期限;
(六)按规定应当标明的内容而不予标明。
经营者不得销售明知或者应知有虚假质量表示的商品。
第七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下列方法,对其商业信誉或者商品的价格、质量、性能、用途、数量、规格、等级、成份及其含量、制造方式、制造日期、有效期限、生产者、产地、销售服务等情况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一)雇佣或者伙同他人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二)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三)散布谣言,张贴、散发、邮寄虚假的产品说明书或者其他宣传材料;
(四)在经营场所对商品作虚假的文字标注、说明或者解释;
(五)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作虚假的宣传报道。
广告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形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广告。
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对经营者或者商品作虚假宣传报道。
第八条 进行有奖销售的经营者应当向公众告知所设奖项的种类、中奖概率、最高奖金额、总金额及其奖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兑奖时间、地点、方式及其它有关事项,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二)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不同时投放市场;
(三)将带有不同奖项或者奖品标志的商品、奖券按不同时间投放市场。
经营者不得变更已经公布的有奖销售事项。
经营者不得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前款所称“质次价高”,由监督检查部门根据同期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质量和购买者的投诉进行认定,必要时会同有关部门认定。
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以非现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作为奖励的,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的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假事实,以下列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一)就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交易条件等与其他经营者的同类商品作对比宣传;
(二)刊登或者发布声明性广告;
(三)以客户、消费者的名义或者指使他人以客户、消费者的名义,向国家机关、大众传播媒介、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进行投诉;
(四)散布谣言、散发传单或其它宣传品。
第十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馈赠财物或者提供出境考察、旅游渡假、提供住房等贿赂手段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采取下列不正当手段,欺行霸市,操纵市场,妨碍公平竞争:
(一)阻碍他人与竞争对手建立正常的交易关系;
(二)迫使他人断绝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正常交易关系;
(三)胁迫他人与自己交易;
(四)干扰竞争对手从业人员的正常工作,扰乱或者妨碍竞争对手的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 经营者之间、经营者组织和行业组织不得通过协议、决定、倡议、通知或其它手段,实施下列限制或妨碍竞争的联合行为,损害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
(一)划定商品市场;
(二)联合拒绝销售或者购买;
(三)限定价格或者约定其他不合理的销售条件;
(四)限定产量或者销售量。
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利益的下列情形除外:
(一)为降低成本、改良品质或者提高效率,而统一商品规格或者共同开发商品、市场;
(二)为促进生产经营和专业化发展而进行优化组合;
(三)为适应市场变化,制止销售严重下降,生产明显过剩,采取共同行为;
(四)为促进进出口,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中小企业为促进自身发展,增强竞争能力,采取共同行为。
第十三条 投标者之间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串通投标:
(一)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
(二)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位或者低价位中标;
(三)就标价之外其他事项进行串通,以排挤其他竞争对手。
第十四条 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采取下列手段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一)招标者在公开开标之前,私下开启标书,并将有关内容告知其他投标者;

(二)招标者在要求投标者就其标书澄清有关事项时,作暗示或者引导性提问,促使该投标者中标或不中标;
(三)投标者与招标者商定,在公开投标时压低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者招标者额外补偿;
(四)招标者向投标者泄漏招标底价;
(五)招标过程中的其他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
第十五条 公用企业、事业组织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限制竞争的行为:
(一)限定他人购买其提供的商品;
(二)强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三)对抵制其限制竞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采取拒绝、中断、拖延、削减供应相关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等手段进行刁难;
(四)阻碍他人购买、接受其它经营者提供的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商品。
第十六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资格审核、证照发放、项目审批以及其它行政管理中,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实施下列导致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一)限定他人购买其提供的商品;
(二)限定经营者销售商品的范围、方式、对象、数量、价格等;
(三)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对具有同等资质的中介组织或其它经营者实行不公平的待遇;
(四)采用发布命令或者建关设卡,提高检验标准,增加审批手续,增加收费,检查、扣留或者处分商品等手段,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或者限定外地商品高于或低于本地商品的价格。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妨碍公平竞争。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除可以行使《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职权外,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调查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
(二)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场所。对可能被转移、调换、隐匿、销毁的与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财物,经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行政首长批准,可按规定程序进行封存和扣留,并在1个月内作出处理;重大和复杂的案件经过上一级监督检查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监督检查部门在行使前款所列职权时,当事人及有关的仓储、运输单位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不得拖延、拒绝。
第十八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时,有权向监督检查部门投诉。监督检查部门在接到投诉后,应当在10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书面决定,并通知当事人。对决定受理的投诉,应当在1个月内作出处理;重大和复杂的案件经过上一级监督检查部门批准,可
以适当延长。
第十九条 监督检查部门可向社会公布重大或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及其有关事项。
第二十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不得拒绝、拖延或者谎报。
监督检查部门调查中涉及经营者商业秘密的,应当予以保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或者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因调查该侵权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
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第二十二条 对本办法所列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由监督检查部门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予以处罚;其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由监督检查部门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一款第(二)、(三)项规定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没收违法所得,并可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公开检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根据情节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省级或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根据情节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并可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
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并可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监督检查部门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时,无法计算经营者违法所得的,可以根据违法情节处以违法经营额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对拒绝、阻碍监督检查部门依法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五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监督检查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故意包庇,玩忽职守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应用解释权属福建省人民政府。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6年6月3日